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时政要闻>详细内容

山村里的小康路

来源:本站发布 2006-10-16 10:56 字体:【
      金秋十月,走进热市镇会同村,青山绿水间红砖白瓦的小洋楼映入眼帘,田野上一片丰收的金黄色装点着朴实的村庄,家庭作坊中忙碌的身影让人嗅到“小康”的气息,昔日的“泥腿子”摇身变成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以猪鬃为主导产业过上红火的日子。目前,该村成年产销猪鬃15000箱,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利税近200万元,村民收入400多万元,协会总产销猪鬃近30000箱,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会同村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全省两个猪鬃产销基地之一。
      会同村由14个村民小组,385户人家组成,1355人只有水田、旱地和丘岗2035亩,人均1.5亩,是个资源和生产资料极度缺乏的村庄。虽然早些年村民为致富办起一些猪鬃加工作坊,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收入有限。今年审计局率队进驻会同村,针对该村猪鬃生产管理简单、技术粗糙、粗放经营、农民见识不广、认识不高等问题展开走访、谈心、座谈等形式,坚定群众对猪鬃产业兴村富民的长远经济发展思路。为帮助广大村民切实掌握猪鬃加工技术,精通生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县委党建工作队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排头兵作用,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将懂得猪鬃技术、擅长管理、拥有最大股份制企业的县猪鬃协会会长罗承烈培养成产业领头雁,并请出一批行家里手给村民传经送宝,一定程度上改善该村猪鬃加工分散、技术不高、质量不优、管理不精、产能不壮等问题,产品出口率由10%提高到30%,增加收入90多万元。
      市场经济就是质量经济。县党建工作队抓住猪鬃产业劳动密集型手工作业,利于农民掌握;体力轻,作业人员不受限制;加工设备设施投入不大,几乎家家可干的特点,虚心学习,从外行变内行,以深入发动、协调资金、衔接进料、加工、销售各环节、带领技术专家上门指导服务等方式,引导村民不断投身到猪鬃产业中去,做到农业工业两不误,农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目前,该村猪鬃加工作坊由去年的30家增加到39家,成品由12000箱增加到15000多箱,从业人员由去年600多人增加到700多人,增加打工和经营收入80万元。
      今年年初,党建工作队充分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阵地,帮助村民创建桃源县猪鬃产业网页,广辟猪鬃原毛进货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罗成烈、佘高圣等农民兄弟也成为网上的冲浪高手,搞起了网上贸易的“新玩艺儿”。如今的会同,村民足不出户,客从八方来,产品不光销往江苏、安徽等刷厂,还远销日、韩、马、美、德。国内市场的“土财”和国际市场的“洋财”一并落入了会同村民的腰包。
      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产品知名度后,工作队一班人和村里的猪鬃专家们一起剖析产业特点,将猪鬃加工的水洗和水煮两大工序分开组织,形成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机制,不仅极大挖掘了两工序各自优势,还攻克了猪鬃质量的挺直度、色差、成份、包装四大难关,构建了产业航母的核动力。今年九月,国家重点扶植的全县首个农民合作社——桃源猪鬃产销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以会同村为核心的猪鬃产业航母的打造和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