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时政要闻>详细内容

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本站发布 2006-11-02 09:17 字体:【

——桃源县刘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初夏的刘炎村,绿树成荫,果坠枝头,一片欢声笑语,充满了无限生机。透过那满目清翠,一排排崭新整洁的民居,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一座座孕育着硕果的桔园,一块块播种希望的农田,一副副流露出感激之情的对联……在阳光雨露下,在燕子追逐翻飞的欢叫声中,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刘炎村来了一位大校“村官”

      吃刘炎粮喝刘炎水长大的深圳警备区原副司令员李元成大校,对家乡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的,在那里有他血脉的源头,在那里有他启蒙的书窗,在那里有着他甜甜的初恋……
      入伍前,他当过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园艺场长。在部队,他从班长、排长、连长,一直干到副司令员,虽然身居军营和闹市,可他时刻没有忘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当他在报章上读到故乡的地名,都会情不自禁地予以特别关注;每当他听到熟悉的乡音,也会他乡遇故知般地停住脚步倍感亲切。桃源刘炎村,祖祖辈辈赖以生长、生存、生活的这方土地,随着他年岁的增长,对他更有巨大的吸引力。记忆的仓库时常打开,许多童年的故事、情节、画面,伴着欢笑、温馨、乐趣和亲情,一幕幕地再现在他的眼前,岁月难以磨灭他的回忆。然而,每当他回到故里探亲,目睹家乡的落后现状,却令他忧心如焚。
      是呀,这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却依然还是“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原始耕作,依旧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乡亲们依然是面向黄土背朝天,拿鸡屁股当银行。横亘刘炎村的长岭岗,除了一栋破破烂烂的村部,再就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刘炎村的小伢子们,每天都要走十多里这样坑坑洼洼的泥泞山路,去乡政府所在地——马宗岭上学。特别对李元成刺激最大的一件事,那就是一位他儿时的伙伴向他诉苦说,去年夏天,他拖了一狗脑壳的西瓜去双溪口赶场,狗脑壳途中陷进稀泥坑里,只见轮转车却不动,他只好喊来了十几个壮实劳力,搬石头填坑,但狗脑壳还是开不出来,最后只好发动大伙抬车,折腾了几个钟头,等他赶到双溪口却已散场。结果卖了一狗脑壳的西瓜,还不够开支请人填坑、抬车的工钱!一年的汗水就这么白流了,他欲哭无泪啊!
      这个故事,深深地刺痛了李大校的心。傍晚,他来到父母的坟前,当即跪下去,捧起一捧泥土,默默地低下了头,闭目悼念。他说他对父母未尽儿子的孝道,数十年当兵在外,未能回报故土的养育之恩。他是在对父母的在天之灵的忏悔,他是在向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求恕。他将泥土捧在手里,贴在胸口,极其沉重地说,这就是我的根啊!他暗下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把家乡建设好,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李元成说干就干,他邀请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到家里做客,商讨刘炎村的发展大计。他们紧紧围绕在熊熊的火堆旁,李元成首先发言:“乡亲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把大伙邀请拢来,就是想听听大伙的意见,合计合计刘炎村怎样发展,父老乡亲们怎么致富的问题。”
      话匣子一打开,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先修路,山里的农产品才能拉得出去;有的说先建学校,首先要让伢子们读好书;有的说先建自来水厂,改善一下饮水卫生;有的说要建个大市场,我们生产的柑橘才卖得出去……
      李元成从中听出了刘炎人的共同心愿,他用手掌一拍胸膛,兴奋难抑地说:“乡亲们的意见都很好,咱们一件一件地来干吧!”火堆四周,一片掌声。
      父老乡亲们从心底里相信和佩服这位实实在在的大校,不久,他被全村党员及父老乡亲一致推举为刘炎村的第一支部书记。自此,李元成名符其实地成了一个不占编、不拿工资的“村官。”

刘炎人的立村之本

      刘炎村因抗日先驱——原新四军第一师政委刘炎的诞生地而得名。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刘炎村党支部以敏锐的头脑,决定大力弘扬刘炎精神,鼓舞全村人民群众的斗志,作为刘炎人的立村之本。
      首先,他们疏通各种渠道,求得各方面的支持,募集到了5万余元的资金,选择在全村的中央地段,很快建起来一座刘炎纪念亭。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到刘炎亭前上党课,学校组织青少年给烈士扫墓,在刘炎亭前举行少先队员入队宣誓,请老英雄讲故事,讲传统,把学习刘炎精神的氛围营造得浓浓的,把大伙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劲头铆得足足的。
      大前年中秋时节,党支部把全村共产党员组织到刘炎亭前,请李元成大校讲刘炎精神。刘炎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白色恐怖之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他参加了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负伤20多次。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师长粟裕一道指挥新一师与日寇作战。在他身罹肝癌晚期,强忍病魔的巨痛,躺在担架上指挥部队与日寇血战,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学习刘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舍生忘死,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李元成越说越激动:“可是,先辈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可他的家乡依然这么贫穷落后,烈士的在天之灵见了,是要落泪的!”李元成的一番话,把大伙讲得热血沸腾。
      唯独有偶,李元成的第一笔资金也是从一位新四军将军的后代那里募得的。李返回深圳后,他抓住“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为家乡脱贫致富募资。一天,当他听说有一位新四军将领的后裔,一本新四军战史随身带,对新四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便登门拜访,向他讲述刘炎村的来历,汇报刘炎村的贫穷落后现状,使这位新四军后裔企业家大受感动,慷慨解囊,拿出100万元资金,支援刘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轰隆!轰轰隆隆!”随着几声开山炮响,村民企盼以久的村公路开工了!小伙子一个个汗流浃背,挥锤舞锄;姑娘们一个个笑声如铃,挑土填坑;老大娘拎着一壶壶茶水,笑嘻嘻地送到了工地;老大爷拿着一支支香烟,乐哈哈地递到小伙子们手上……在外地打工的几个小伙子,听说家乡修公路,立即赶回来参战;一个己出嫁邻村的姑娘,也赶回娘家为修路出力……
      人心齐,泰山移。一条高标准的水泥大道很快就修通了。公路打开了山门,使村民们走进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过去,刘炎村的老人们,没有几个人到过县城。现在去一趟长沙,清早乘汽车去,办完事后,晚上可以赶回家。一袋袋、一车车山货运往城里,又将城里五颜六色的商品拉回山村。如今,山村年轻姑娘们穿的、用的同城里姑娘一样时尚起来……
      在建设刘炎村的实践中,李元成处处以先辈刘炎为榜样,迎难而上,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新建刘炎学校,他放弃休假,上市里,跑省里,争取项目找资金。配套资金不足,他又回深圳找老板、找朋友支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硬是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了200多万元资金,使刘炎小学得以顺利开工。为了节省开支,他召集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工程队,不包工也不包料,按工计酬。为了美化校园,他和村支书李耀清一起开车,到外地购买树苗和草皮,拉回来分发给村民栽种。在炎炎烈日下,他头戴草帽,脚穿胶鞋,和村民们一道劳动。为了刘炎村的建设,他总是隔三岔五地回到村里,一下车,不是转东家,就是跑西家。有时,他看见马路脏了,就亲自操起扫帚打扫。在他的模范带动下,道路两旁的住户个个都养成了爱卫生的好习惯。
      在新建刘炎学校时,村支书李耀清为节省开支,亲自驾车去漆河镇拉基建材料时,途中遇上一吸毒流氓寻衅滋事,说李支书的车碰着子他,进而向李支书讹钱,李针锋相对,据理驳斥,那流氓恼羞成怒,一把将李耀清拽下车来,当众抽了他两耳光,打得李耀清双眼直冒金星。当时李耀清觉得自己很委屈,为公家的事挨了打,真是“化不来”,但他转念一想,先辈刘炎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从未退缩过,而自己才挨了流氓两耳光,难道比枪林弹雨还难吗?!于是,他鼓起勇气,驾起卡车又上了路。
      刘炎村支部一班人,就是发扬刘炎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忍辱负重,拼命向前,才把建设新农村的战斗不断推向前进。
      眼下,刘炎亭高高地矗立在村中央的山岗上,它向刘炎人照示着一种时代精神——那就是团结奉献、文明守信、拼搏创新;它激励和唤醒着刘炎人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奋发向上,做一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刘炎人靠种果发了家

      当我们走进“土专家”周中一的果园,如同走进了花果山,他屋旁整个山头上都被果园覆盖,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柑桔博览园;有高冠的、也有低冠的;有阔叶的,也有小叶的;有早熟的,也有迟熟的。园内品种10多个,全是优质系列。
      老周是县政协委员、县果协理事。他不信迷信信科学,每年订阅的果树栽培方面的书就有5种之多。在生产中,他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推广。他探索研究的桔园改挖沟深埋施肥为适时撒施的施肥技术,不仅使柑桔吸收好,而且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此项技术在全村推广后,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此外,他研究的柑桔高位换冠快速丰产技术,不仅在刘炎,而且在全镇和周边地区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最近,他从日本引进了一种叫“清见”的柑桔新品种,正在尝试栽种反季节柑桔。他信心百倍地对笔者说,他要让他的桔园四季花果飘香。他的研究成果经常见诸报刊,有的还刊登到了《中国南方水果》、《湖南科技报》上。
      刘炎人清醒地认识到,借外力只能使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暂时的改观,要长久的提升经济实力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要艰苦奋斗,瞄准一个产业,把它做大做强,从而与市场对接,最大值地促进农民增收。
刘炎村的丘岗平缓,土质松软,村民历来就有栽种柑桔的传统。村党支部根据这一实际,确定了以柑桔为主导产业、以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的产业发展路子。
      从1996年开始,党支部就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到2000年,全村仅柑桔庭园经济,就发展到了2100多亩。为了适应新形势,在外见多识广的李元成,经常启发村支两委和村民,最后达成了共识:仅靠传统的柑桔是没有什么市场的,必须发展优质、无公害的柑桔,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000年初,刘炎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态园——刘炎农业生态园。
      他们把全村2100亩果园全部规划为生态园,并由村里出资购买优质果苗,受益后还本的奖励政策,要求全村的柑桔品种优质化,同时对老果园进行高位换冠,引进新品种。严格要求各农户改进施肥技术,变挖沟施肥为适时撒肥,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盛果”等生物农药。现在,刘炎村出产的柑桔不仅个大,皮薄,色黄,而且甘甜可口,不涩不酸,是柑桔中的上品。去年,精明的刘炎人申请注册的“刘炎”牌优质柑桔品牌,他们把这个品牌打入了北京、深圳等地,还想走出国门销往欧美、加拿大。
      龙必伍是刘炎村的老党员、土专家,自90年始,他带领全家老少,挖山不止,开垦房前屋后荒地12亩,全部栽上了碰柑、脐橙、玫瑰香柑等优质柑桔,一年仅柑桔一项就收入4万多元。老龙有件宝贝,那就是他的那把爱不释手、几乎天天陪伴他的那把枝剪。由于他懂技术,又是个热心肠,只要哪家的果园需要整枝,他总是有求必应。那天,笔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爽朗地笑道:“我是党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其他的人共同致富,我要用自已的这把剪刀为刘炎人剪出新的幸福生活。”
      在李支书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香堰湾组柑农李辅成的家里,看到56岁的他正在敲击着电脑。他家有10亩柑园,尽管只有一半桔树挂果受益,但由于去年柑桔价格卖得好,一斤卖到了将近1元钱,去年一年光柑桔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提到柑桔价格,老李无不感慨地说:“我们村柑桔价格的提高,一是因为拉通了水泥路,二是因为咱们通过电脑信息化手段,掌握了最新市场信息。”去年下半年,他从网上搜寻到一条柑桔销售的信息后,柑桔的销售价格从每公斤0.8元一下窜升到了1.6元,李辅成着实赚了一笔,同村的桔农都跟着受了益。
      在刘炎村,就是有一批像龙必伍、李辅成这样柑桔大户带动了全村家家户户大兴柑桔产业。眼下,刘炎全村柑桔生产面积己发展到了2800亩,受益面积1500亩,年产柑桔达3200吨,去年该村仅柑桔收入人平就达4700元。
      为进一步加大做强做大柑桔产业,去年,他们引资80多万元新建起了刘炎柑桔大市场,而且还成立了盛阳柑桔商品化处理中心,对柑桔进行打蜡分级等初级加工,不仅提升了柑桔的品质,而且也使刘炎的柑桔销售价格直线上升。刘炎人第一次尝到了提高品质、掌握电脑信息以及建设市场的甜头。
      刘炎人靠柑桔发了财,个个腰包都鼓了起来。采访时,刘炎人打着哈哈对笔者风趣地说:“咱们吃的是柑桔饭,穿的是柑桔衣,住的是柑桔楼,娶的是柑桔堂客啵!嘿嘿……”

刘炎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当笔者跨进刘炎村,对面一幢小白楼大门两边一副对联撞入我的眼帘:“旧貌变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建康”,这是对刘炎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村支书李耀清介绍说,在拉通水利大道、建起了刘炎学校后,村党支部又按“硬件建设城市化,村民生活居民化,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标准,制订出了刘炎村的十年发展规划。紧接着,李元成大校带着这个规划报告,和村支两委的干部一道,从深圳到广州,从领导到战友,几年下来,筹集到了500多万元资金。
      为了吸收更多的村民集中连片居住,他们又硬化了1500米的街道,修建了自来水厂,修起了拥有图书室、阅览室、计划生育工作室、党员活动室于一体的村部大楼。为鼓励村民在此建房,他们还对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每户免费提供3000元的建筑材料。几年下来,先后有数十户村民搬入小区。眼下,一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已在昔日的荒山丘上悄然崛起。
      他们还针对丘岗地区田土分散的实际,其余村民的住宅实行小集中,每个点3至5户,建设成别墅式的小庭院。眼下,50%的农户安装了沼气、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这些城里人有的他们也应有尽有,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全村居住环境统一协调,清新自然,村民们真正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都市生活。
      这里购物有超市,看病有诊所,倒垃圾有垃圾池。更为新奇的是,街道和村道上的路灯,每到夜晚,闪烁在乡镇田野之间,在湘西北的广大农村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采访中,我和支书李耀清一路谈笑,不知不觉来到集市上一家漂亮的超市。主人彭俊明30开外,一脸黝黑,一看就是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小伙子家原来是邻近的双溪口乡人,家境不好,刚搬到刘炎村时还欠一屁股的老债。可他有门好手艺,做泥瓦匠全村像他那样的没几个。刘炎新镇新砌的栋栋楼房、砖砖瓦瓦都留下了他的印迹,洒下了他的汗水。凭着他的勤劳和苦干,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老债,还盖起了一栋新楼,妻子在家开起了超市。柑桔市场建成后,他经常出外跑销售,一年小俩口收入也有好几万元咧。谈起现在的生活,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连做梦都没想到今天咯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激党的农村政策好啊!”
      ……  ……
      如今,这里村风文明,村容整洁,一栋栋漂亮别致的村民新居,点缀在翠绿丛中,一条条水泥道,把这些新居连成了一个环形的整体。
      这里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蔚成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里很少有人打牌赌博,有的挤时间学电脑,有的上网寻找致富门路;还定期或不定期地请果木专家、稻棉专家到村里讲课,传授科学栽培技术。
      这里的群众自觉移风易俗,不信迷信信科学。群众有病找大夫,巫师巫医失业转了行。按农村的风俗,祖坟是看得比较重的。在新建学校和村部时,有5座祖坟需要搬迁,村里做了一下思想工作,这些村民二话没说,都把这些祖坟迁走了。特别是村民李光华的母亲刚刚下葬几个月,他姐姐说:“莫动了妈的坟,弄得今后家里不顺息。”李光华便苦口婆心地劝导姐姐要信科学,莫信鬼神那一套,从而做通了姐妹的思想,按期迁徙了母亲的新坟。
      这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己蔚成风气。全村没有一个不赡养父母和遗弃女婴的,全村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村里有3户困难一些的群众,三名党员便主动结成互助对子,每年给他们的子女支持500元的学费。特别是架桥乡孤儿熊文玉,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学费没有着落。李元成大校得知这一情况后,从初中到高中每年支持她3000元学费。最近,熊文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
      ……  ……
      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听到的是村民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的是村民们融融的亲情。富裕了的刘炎人,没有陶醉,没有满足,他们将用自己的汗水和聪明才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