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鬃做成大产业
——桃源县热市镇会同村
在武陵源“二天门”下的界溪河首,受大山阻隔与戈尔潭水库冷流的影响,有一个“水田不长稻、旱地挂果少、地下没有矿、烧砖土不好”的地方。想不到的是这个曾穷得发慌的村,这几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你何时走进会同村,这里的人们总是笑容满面,田野上或家庭作坊中总是晃动着农民愉悦忙碌的身影,青山绿水或绿树临风的公路两旁一排排洋楼洁白无暇,分外耀眼。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讲的“小康”。问其缘故,村党支书余高乔告诉我们:是小猪鬃帮了大忙。
该村14个村民小组、385户、1355人,现有猪鬃加工专业户325户,从业730人。2005年,全村猪鬃产销15000箱,销售收入1800万元,其中纯收入550万元,村人平猪鬃收入4105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猪鬃加工专业村。
会同村的猪鬃加工业始发于1993年。是年,年纪轻轻的佘曾祥在自家办起第一个猪鬃厂,招工50多人,不到两年时间,拌猪毛拌出了小洋楼。渐渐地,每年都有二三家学着进行猪鬃加工。至今,全村已办起了38个猪鬃加工厂,年加工猪鬃上万箱,成为省外贸公司专业定点单位。
为了把小猪鬃做大做强,由后起之秀的猪鬃加工大户共产党员罗承业发起,在2004年9月成立了“桃源县猪鬃协会”。协会以资金、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了股份制经济实体——精诚猪鬃厂,走“协会+实体+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一个“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市场共建、名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协会对整个猪鬃产业进行了整顿规范,实行了统一质量标准(对猪鬃加工从脱脂到扎合、包装等12道工序进行分序控制,使加工成品色泽一致、成分一致、包装一致)、统一销售价格(分级定价,按质论价,控制客商压价、市场乱价),增加了效益。同时协会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会员技术素质,提高了产品质量标准。协会还在长沙金湘公司、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及安徽、浙江、江苏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6个,推选了10名有销售能力的会员,在全国各地捕捉市场信息,为会员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目前,协会会员单位已发展到长沙、湘潭、湘乡、益阳、张家界、沙市、四川等地,在本县与周边办起102家象模象样的猪鬃厂,从业2700余人,年产销猪鬃3万余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猪鬃产业群体。
县党建工作队抓住猪鬃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技术一般性的众多优点,引导村民进一步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充分利用村远程教育阵地,帮助村民创建县猪鬃产业网页。招揽客商,将产品远销日、韩、马、美、德等国。桃源猪鬃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1/4,国内市场的“土财”和国际市场的“洋财”一并落入了会同村民的腰包。
为满足客户要求,会同村现正新上年加工能力90万公斤的猪鬃加工生产线,新增2000个就业岗位,大有“集天下之猪鬃、销猪鬃于天下”之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