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时政要闻>详细内容

在田野上放飞理想

来源:本站发布 发布时间:2009-03-14 09:51 【字体:

             

                                          

                                    在田野上放飞理想
                                   ——记大学生陈琼武扎根农村创业的事迹

    若把历史的车轮倒转十四年,那时,很多农村青年纷纷涌向城市,一浪接一浪地掀起进城热潮。然而就在这时,却有一位大学生,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毅然到农村创业,在田野上放飞自己的理想。
    他脚踏实地,屡挫屡起,百折不挠。从养猪,到办饲料加工企业,从发展规模养殖,到建立村养殖合作社,企业越做越大,道路越走越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当金融风波席卷全球时,很多企业关的关、停的停,然而他创办的三尖公司却一枝独秀,生机勃勃。2008年实现了销售收入达2.3亿,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增长1个亿和1.5个亿。由三尖公司牵头创办的三江养殖合作社总产值达到10多亿元,辐射周边十几个县市。仅桃源县蛋鸡存笼量就达800多万羽,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蛋鸡养殖基地。
    十多年来的风雨兼程,他创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创业的事迹感动了许多青年,他创业的历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无愧是当代大学生的概模。
   他,就是湖南三尖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琼武。

                                               农村,才是我广阔的天地

     1988年初春,六名大学生毕业不要工作偏要回农村养猪的消息在整个桃源县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他们中间,有清华大学毕业的钟佳富,有北大毕业的许利民,有湖南农大毕业的陈其军、李卫国、江春秋。陈琼武便是他们的发起人之一。
    80年代初,陈琼武以优异成绩从武汉粮食学院毕业,分配到桃源县粮食部门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这是一家非常红火的单位,工作很清闲,待遇也不错。然而国有企业僵硬的机制却束缚了人们的手脚。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农村延伸,陈琼武敏锐地感觉到农村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家乡有他播种理想的肥沃土壤。凭着一种青春的冲动和创业的梦想,他和5位高中同学一起,决定去农村创业。这一举动在当年的桃源县引发议论纷纷。
    第一个反对的是陈琼武的母亲。她的4个儿女,3个在农村,只有陈琼武一个考上大学,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母亲流着泪说:“儿呀,我和你爸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你上大学,一家人吃了多少苦啊!可你不争气,丢下好好的工作不干,却要跑到农村里来创什么业,这叫什么回事啊?”
    陈琼武耐心开导说:“妈,儿学的是涉农专业,农村才是我广阔的天地啊!”
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老人的思想顾虑不是凭几句话就能说通的。她哭着说:“儿呀,你在城里当干部好好的,咋会没前途呢?”
   “就让孩子去闯闯吧。” 还是老父亲却投了儿子的赞成票。这位当了多年农村干部的老人,在儿子的身上看到了一股冲劲,一种创业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于是,在人们疑虑的目光中,3月18日,桃源县星火实业公司在木塘垸乡龙虎村挂牌成立,万头养殖基地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真新鲜呃,放着好好的干部不当,却跑到农村里来喂猪。”
   “俺们喂了几辈子的猪,还不是这样,我就不信他们能喂出什么名堂来呢。”
   “大学生能放下架子喂猪,真不简单啊!”
    ……
    面对大家的纷纷议论,陈琼武他们放下了坐机关的架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去。
    创业之初十分艰苦。除了有年轻人创业的热情和干劲,那是要经费没经费,要经验没经验,真可谓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啊!他们将租赁的一个废弃的养猪场,简单修葺了一下,就成了他们的宿舍和办公室。无论是采购饲料、卸车、给猪喂食、冲洗猪圈、清理粪便,他们都自己干。感受着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痛快。
    这6位大学生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周边很多群众,也感动了各级领导。陈琼武他们也受到了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和湖南省省长刘政的接见和鼓励。宋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希望,挥笔为他们题词“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智则国智。”
    然而,正当他们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无情的灾难却悄然降临。1991年,一场瘟疫袭击了陈琼武的养猪场。由于防疫体系不够健全,200多头牲猪几天就死光了。三年来辛勤的创业成果,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不仅赔光了几年的积累,而且还背了一屁股的债。6个年轻人抱头痛哭了一场,不得不宣布公司倒闭,大家散伙。当初的豪气冲天,到现在的债台高筑。6位大学生的创业梦,就这样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
    拖着一身疲惫,陈琼武回到了原来的单位,又过起了按部就班的生活。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一晃就是三年。但在这三年中,他的血液和着时代的节奏一起律动,他创业的梦还没有死,他的农村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每到夜深更静,他总是回忆着当年创业的酸甜苦辣,分析着3年创业的经验教训,思索着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1994年春,陈琼武找到当初和他一起创业的陈其军和江春秋,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干,在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我们就不信干不出一番事业来!”两位老同学的热情,使陈琼武更加坚定了再度创业的信心。
    如果说,上次创业陈琼武还留了后路的话,那么这次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辞去公职,不给自己留后退的余地。
   “小陈,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当陈琼武将辞职报告递交到单位领导手里时,领导关切地提醒他。
   “谢谢领导的关心,我这回是铁了心,公司办好了就办下去,办跨了就另谋出路,决不回来给领导添麻烦!”陈琼武是要背水一战,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啊!
    很快,他们就在陬市镇的一个销售饲料的门店悄然开了张。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生产的“兴盛114”饲料,而且一下子就在当地打开了市场。这一年,他们有了10万元的进账,掘到了第一桶金,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
第二年,陈琼武租赁已经停产的陬市塑料厂的厂房,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50万元,添置设备,聘请了8名员工,三尖饲料公司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正式开张。
    在陈琼武创业之初,三尖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在桃源饲料市场上,正大、湘大、通威、骆驼等10多个大厂的品牌相互竞争,毫无社会知名度的三尖饲料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更要命的是,由于设备简陋,生产出的饲料水分大,没几天便发生霉变。望着退回来的几百吨饲料,陈琼武心里感到阵阵隐痛。
    对强者来说,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他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对饲料科学的研究,和技术人员一起研制配方,还专程前往湖南农大向专家请教,从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很快解决了饲料霉变的问题,终于使三尖饲料在湘西北占有一席之地。
    公司刚刚起步,本小利薄,资金运转不过来,陈琼武不得不节约每一分钱。而且还动员自己的父母、妻子全家上阵,免费进厂打工,自己也身兼数职,当起了厂里的原料采购员、产品推销员、设备技术员、甚至货物搬运工。为推销产品,陈琼武自己进山村、跑农户,凌晨3点起程,半夜才能回家。1996年春,三尖公司接到牛车河一笔大的订单,陈琼武好不兴奋,决定亲自押车送货上门。但牛车河山高路险,由于他租用的卡车制动不好,陈琼武险些连货带人翻下海拔一千多米深的崖谷。
    1995年酷夏,桃源遭受百年不遇大洪灾的袭击。随着水势上涨,他把公司的办公楼和宿舍全部腾了出来,把猪呀鸡呀,从一楼转到二楼,再从二楼转到三楼。当他发现几头牲猪被洪水卷走时,便奋不顾身地跳进激流,很多员工也紧随他“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把洪水中的牲猪全部救上楼来。当他凝望着眼前汪洋一片,而自己的养殖场未受丝毫损失,脸上便漾起了幸福的笑容。
    2003年是三尖公司灾难深重的一年,上半年的非典,下半年的禽流感,养殖也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几年的积累亏得干干净净。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陈琼武和他的一班人表现出了大无谓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时陈琼武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对公司骨干说,“人生难得几回博,行与不行,再赌这一把。万一还不行了,我就给人家打工去!”那段日子,销售经理熊泽远想现在起来都还有些后怕。他说,“听完陈总的话,公司的士气高涨了,但公司老总们的压力却非常大。那天我有事推开他办公室的门,却看到三位老总在偷偷的哭。”
    尽管陈琼武和他的公司员工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尽管他们为厂子的发展想尽了办法。但三尖饲料公司每月的销售不超过200吨。头两年,三尖公司净亏损达20多万元。在三尖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连还债主 50块钱的欠款,都要找3个人才能凑齐。这时,他的父母为他着急,双双病倒,卧床不起。那些守旧和有偏见的人,这时送来了阵阵嘲笑声。
    在陈琼武最困难的时候,县里的领导来了、市里的领导来了,甚至连省里的领导也来到他的三尖公司,鼓励他要创出品牌,走市场化道路。“小陈,好好干,三尖的事业有前途。”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来到公司,帮助他调整方案,研究市场,协调处理和周遍农民的关系。
    党和政府的关心,使陈琼武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他不仅增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三尖公司发展新的希望。是啊,农村市场广阔,三尖不能只生产单一的猪饲料。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后,陈琼武不断研制适合本地养殖发展的新产品,如鸡饲料、鸭饲料、鱼饲料……农民养殖需要什么,他们就开发生产什么。短段几年,三尖公司的饲料终于占领了整个桃源以及周遍几个县市的养殖业市场,企业效益得到飞速增长。
    随着三尖的不断拓展,企业化管理已摆上了陈琼武的议事日程。在三尖创业之初,一切从零开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基本上是那种家族式的作坊生产模式。一些重要的岗位都由自己的家属占着,人才引不进,种种弊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了改变三尖公司这种管理体制,适应企业发展的发展,陈琼武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三尖公司实行家属回避制,要求全部家属“下岗”。
    这次企业改革,是所有改革中遇到阻力最大的一次。有的家属还闹得很凶。有的说,“当时创业的时候需要人,我们二话没说,放弃自己的工作到公司来,吃了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公司发展了,就把我们一脚踢开,简直欺负人!”有的说,“我们在公司既没违规,也没出错,既没有要照顾,也没有搞特殊,凭什么把我们赶回家?”。还有的说,“就是我们回家了,公司里一样的要人做事,你们花钱请人家,就容不下我们几个家属吗?”面对家属的质问,陈琼武心里也很不好受。他回想起了在创业之初,家属们和企业同生死,共患难,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来的情景,想起了这些年来,这些家属们任劳任怨,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想起这些年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家属的支持,自己才能大刀阔斧地创业;没有他们,就没有三尖的今天,他们是三尖的功臣!但他想得更多的,是企业发展的后劲,是三尖的企业化管理,是他是事业的未来。于是,陈琼武决定首先做自已爱人的工作,给大家做个榜样。
    陈琼武找到爱人小裴,委婉地说:“小裴,这些年你跟我也吃了不少苦,今后你就在家里好好休息吧!”
    小裴大惑不解地说:“俺工作得好好的,还不想休息呢。”
    然而,当陈琼武耐心地解释企业要发展,必须要走市场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路子时,小裴支持丈夫的工作,愉快地答应“下岗”。
    第二天,当陈琼武宣布爱人退职时,另外两位老总的爱人也自觉地离开了公司。
    经过这次改革,三尖公司实现了三尖公司从家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向企业化管理的跨越,建立起了新的用人机制,向社会广纳贤才,先后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了8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

    创业之初的三尖公司以生产销售饲料为主,到1998年每月销售量由过去的200吨猛增到1000多吨,最高时达到3000吨,但饲料的利润却少得可怜。三尖何去何从?这是董事长陈琼武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
    打魏救赵,这是古代军事家的高明之处。而陈琼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饲料而饲料,他没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推销饲料的工作中去,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用强有力的产业链来拉动饲料产业,使自己的公司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1999年早春,桃源农村乍暖还寒,万物复苏。陈琼武怀揣着新的梦想,带领他的大学生团队踏上了外出考察之路。河南、河北、浙江、福建正在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使他眼界大开,意识到桃源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既影响了农民收入,也制约了饲料生产的发展;唯有发展规模养殖,才是饲料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共赢之路。
    考察一回来,他立马投入60万元,还货款40万元,引进了3000羽当时最优良的“京白989”品种。在陬市镇毛家桥建设了桃源县第一家蛋鸡规模养殖基地。桃源县三尖农牧有限公司也正式挂牌成立。自此,三尖走上了一条公司加农户的良性发展之路。由公司负责包种鸡苗提供、包饲料提供、包技术服务、包产品回收,解除了农民养殖的后顾之忧。
    “这都是真的吗?” 陈琼武的一位儿时的伙伴惊讶地指着宣传广告上印的四包措施,心存疑虑地问。
    “只要你愿意养鸡,我这里给你提供一条龙的服务。”陈琼武耐心做好宣传工作。
    “好啊,这下有盼头了。”原来,陈琼武的这位中学的同学由于家境贫困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过去他也曾经搞过小规模的养殖,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但没致富,反而还拉下一屁股的债。当他听了陈琼武的一番话,又亲眼看到了三尖的发展规模,心灰意冷的他又对养殖充满了信心。
    受到鼓舞的又何止是陈琼武的这位同学。陬市镇李家港村的雷隆军,过去在陬市跑货运,生意很不景气。这天,他在陈琼武的鼓励下,从三尖拉走了几组笼子,从1800羽养起,眼下发展到了1.5万羽;每年,还育鸡苗1.2万羽。现在他发了,砌了楼房,买了小车,还存了一百多万元的资产。他逢人便说:“搭帮陈董事长的三尖公司啊!”
    龙潭镇的杜家坊村过去是一个无农业资源、无特色产业的穷山村。在三尖的帮助下,村里的蛋鸡养殖户在短短三年间,由10户发展到100多户,蛋鸡由1500羽发展到10万多羽。枫树乡的回维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在陈琼武的帮助下,该村发展蛋鸡养殖100多户,蛋鸡存笼量达20万羽,农民一年增收近200万元。在短短几年间,像这样的蛋鸡养殖专业村,在桃源县就发展到50多个,蛋鸡养殖成为桃源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2004年的禽流感的爆发,闹得全国人心惶惶,也是对三尖公司的一次严峻考验。当时,谈禽色变,全国的蛋鸡市场一片萧条。陈琼武一方面加强疫病防控,不让禽流感传入桃源;一方面收购全县养殖户家中所有滞销的鸡蛋,让农民减少损失。当时鸡蛋的市场价格是0.4元一个,但鸡苗的价格只有0.26元一只,即使亏本,陈琼武仍然坚持给广大养殖户供应鸡苗。每卖一只小鸡,公司就要赔0.14元。销售员小王卖着卖着,就流下了眼泪,便问:“董事长,赔大了,还卖不卖?”陈琼武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即使折血本,也照卖不误!”那一年,三尖公司因此亏损300多万元。
    2008年年初肆虐南方的冰冻灾害,阻塞了所有的公路交通,让蛋鸡饲料价格疯长。三尖公司不仅没有提高自己销售饲料的价格,还从外地高价购进300吨饲料平价销售给当地养殖户,公司为此让利200多万元。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诚信服务,三尖饲料成为农民心中信赖的品牌,企业自身也由此获得长足发展。到2008年底,三尖公司占地面积达300多亩,员工300多人。拥有五个蛋鸡养殖场,常年存笼50万羽;三个中心育雏场,年育雏能力达200万羽;二个种鸡场,存笼种鸡5万羽;一个年孵化能力400万羽的孵化场;一条年产量15万吨的全自动饲料生产线,和一个油脂加工厂。公司总资产9000万元、年产值3亿元,一跃成为全省农企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而且,由于三尖产业链条的拉动,包括养殖、运输、生产、包装等五个环节,吸纳了城乡万余名富余劳力,每年为县域经济创收10亿元之多。

                                          农业要发展,只有走产业合作道路

   “三江合作社,真心为百姓,养鸡不担心,致富有保证。”
    这是流传在桃源农村的一首顺口溜。群众所赞扬的“三江合作社”,就是陈琼武牵头创建的三江养殖合作社。
    这几年,在陈琼武的倡导和三尖公司的带动下,养鸡、养猪、养鱼、养鸭以及特种养殖专业户,如雨后春笋,在桃源的广大农村一下冒出了几万户。仅从事蛋鸡养殖的专业村,就有800多个。这是在桃源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可喜局面,但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也出现了各自为政,无序竞争,血腥拼杀的混乱局面。在激烈是市场竞争中,陈琼武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要发展,只有走农村产业合作道路。于是,他再次跃上潮头,牵头组建了三江养殖合作社。
     三江养殖合作社以三尖公司为龙头,吸纳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参与,形成蛋鸡养殖联办事业、共同创业、做大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合作社建成以后,陈琼武以自己的企业为基地,建立了种苗供应中心、饲料供应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蛋鸡养殖示范基地、鸡苗育雏基地。在合作社内部实行统一鸡苗育雏、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疫病防控、统一产品销售。为提高社员的养殖技术,合作社请来了农业部的专家、农大教授、国家禽流感防治中心的专家,甚至还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来桃,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几年来,他们共培训社员和养殖技术人员达2000多人次。
    为把合作社的品牌打响,还注册了“桃花源”牌鲜鸡蛋商标,做到统一使用商标、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检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许多大型超市很受欢迎的知名品牌。为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合作社还配备了2台专用车和8名技术人员,常年为广大养殖户进行上门服务,及时排忧解难。
    他们靠着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把越来越多的社员吸纳到陈琼武创办的三江养殖合作社来。比如,从国有企业下岗的旷立明在盘塘镇办起了存笼24000羽的蛋鸡养殖场,年收入达4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养殖大户。
    打工农民返乡了。在沿海打工的木塘垸乡农民周理回到家中,带着打工积攒的资金建起了存笼1万多羽蛋鸡的养殖场,年收入20多万元。
    农民种养大户来了。剪市镇农民赵吉平带着20多个农户加入合作社,仅他自己的蛋鸡养殖规模就达12000多羽,年收入15万多元。
    企业主改行了。从事印刷行业的曾福初在架桥乡建起规模30000多羽的蛋鸡养殖场,带动40多个养殖大户,养蛋鸡20多万羽。现在,三江养殖合作社已发展会员户700多户,存笼蛋鸡300多万羽,会员遍及常德周边县市和湘西、怀化、张家界等地区,带动种养大户1000多户。
    三江合作社,这一新型的农村创业模式,惊动了国家、省、市的领导和专家。常德市委、市政府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前来调研考察,对三尖公司和三江合作社的创业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省委书记张春贤来三尖考察后,对他们“企业带动、共同创业”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赞扬说:“你们给全省带了个好头。”
    2008年,由国家农业部、湖南省农业厅组织的农业专家两次到三尖召开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会。专家在考察后得出一致结论:由“企业领办、社员联动、大户参与”的三江养殖合作社,是当前农村新型产业合作形式的典范。三江养殖合作社已经成为“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公司组织示范项目单位”、“湖南省十佳专业组织协会”。

    十多年来,陈琼武在桃源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用心血和汗水书写自已的人生传奇,谱写了一曲农村创业、共同致富的青春之歌。
    回顾十多年走过的风风雨雨,陈琼武感慨万千。他说,十多年来最令我自豪的,是路走对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业很熟悉,对农民很亲。我不会离开农村的,就像一棵树不会离开土地。离开了农村的沃土,我就失去了生存的根。
    谈到三尖的未来,陈琼武总是充满了激情。他告诉我们,当年的六名同学,李卫国、许利民、钟佳富远赴北京,创办的东方雨虹集团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防水材料上市公司第一品牌。他最大的梦想则是扎根故乡的土地,把三尖公司打造成为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把三尖公司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上市公司。
    我们相信陈琼武一定会实现他的梦想的,因为他和他的事业扎根在农村的沃土里。他带领着三尖人,正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去开创三尖更加绚丽多姿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