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时政要闻>详细内容

【喜迎十九大】桃源脱贫攻坚取得“七大”实效

来源:本站发布 发布时间:2017-09-26 11:45 【字体:

脱贫攻坚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近年来,桃源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及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紧扣精准二字,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七大”实效。

澄清了一个贫困底子。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改,严格执行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和标准,并明确了专人负责,实行了动态管理,全县整改清退贫困人口25673人(其中系统标识不享受政策12871人),新纳入贫困人口10035人,贫困人口净减少15638人,基本上做到了“应进尽进、应出尽出”。目前,全县在档贫困人口总数为62116人,已脱贫34605人,未脱贫27511人,识别的66个贫困村已退出24个。同时,按照省里的要求,将西安镇东安村、黄石镇茶源村、杨溪桥镇牯牛山村申报为深度贫困村。

形成了一套帮扶机制。全县安排27名县级领导、135个后盾单位,组建34个县委工作队,对未退出的42个贫困村及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进行帮扶,并抽调68名高素质干部长期驻村工作。同时,明确了3453名县乡干部按要求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原来结对的村组干部也统一调整为县乡干部,基本实现了帮扶力量均衡全覆盖。今年8月还集中开展了“干部结对帮联月”活动,9月发起了“周末扶贫日”活动,做到了帮扶工作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搬迁了一批贫困人口。全县计划从2016年开始3年内易地扶贫搬迁11967人。去年完成3149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4个,迎来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召开,龙潭镇杜家坊和枣儿垭2个集中安置点作为全市的现场进行了展示,先后吸引周边多个县市来我县参观学习。今年全部采取分散安置方式,计划搬迁3787人、1096户,现已全线开工,有800多户完成主体工程;同时,出台了《桃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启动了易地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工作经验代表常德市在全省进行了推介。

放活了一批扶贫贷款。坚持“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的原则,鼓励支持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破解资金难题。去年,全县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8219笔、35283万元,放贷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迎来了全市金融扶贫现场会的召开。今年计划再发放1亿元,现已完成3940万元,11月可实现预期目标,将远超全省4117万元的考核标准。同时,通过扶贫开发公司发放贷款红利2450万元,20000多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培育了一批扶贫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四跟四走”的思路,加大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全县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10座,集中开发油茶8000亩、七星椒1550亩、楠竹3万亩,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受益贫困群众达15000多人。观音寺镇舒溪村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发展富硒皇菊产业基地200多亩,每亩可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沙坪镇湖湘坪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乌云界“花源里”旅游景区,成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同时,试点推进“企业+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在杨溪桥镇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0万元,购买茶园284亩,通过“君和茶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吸纳贫困户就近作业并参与分红,很好地解决了周边9个村、325个贫困户、1065个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落实了一批保障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病救助基金, 去年救助547人次,发放救助金240万元;今年已救助265人次,发放救助金114万元。开展贫困对象各类培训150余次,培训人数5000人次以上,转移贫困人口就业1760人。落实扶贫助学基金4000万元,资助学生5000多名,实现了贫困学生帮扶全覆盖。重新核准了低保对象和贫困户兜底对象,认定718户1571人,实现了补贴收入和脱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应兜尽兜。全面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去年完成633户,今年可完成1200户。

办好了一批扶贫实事。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项目整合、群众自筹”的方式,大力推进“六件实事”建设,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全县已完成投入6亿元以上,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硬化村道203公里,疏通沟渠191公里,整修堰塘239口,完成电网改造17个村、宽带覆盖34个村、“户户通”安装4651户,新改建村综合服务平台53个。今年市对县的各项考核量化指标,综合完成量已达80%以上。

(编辑:邹俊杰 刘柯江)

(审核:田   浩)

(签发:李泽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