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抓教育就是抓未来——专访桃源县委书记周代惠
桃源县,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而得名。陶公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的山水田园之景、和谐生活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近代以来,桃源县文教昌盛,诞生了桃源县第一中学、桃源师范学校两所百年名校。
2018年4月11日,桃源县委书记周代惠(前排左二)来到文昌中学调研
近几年,桃源教育更是持续发力,先后获得“常德市三年攻坚先进县”“常德市教育强县先进县”“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等称号。2018年,桃源县教育工作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关注报道,被誉为“桃源教育现象”。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桃源县委书记周代惠,探寻“桃源教育现象”背后的真谛。
1
“教育优先发展,不能只挂在嘴上,而是要放在心里”
桃源一中
记者:2018年,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桃源县的教育工作,被誉为“桃源教育现象”。作为桃源县委书记,您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周代惠:桃源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历届党委、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不是只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教育优先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金白银和真抓实干。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基础;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未来。”这是桃源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理解和共识。不仅如此,这句话在桃源县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可以说,“桃源教育现象”的出现,与桃源县从心底认同教育优先发展,真正把教育事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分不开的。
桃源九中教学楼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桃源县教育发展的“优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代惠:桃源教育的优先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优先谋划教育工作。桃源县成立了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重大事项,优化顶层设计。坚持把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桃源县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并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实施挂图作战、稳步推进。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教育发展二十条”,以更硬的举措、更实的支持,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制定完善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议教,人大、政协监督评教,乡镇(街道)和部门对口帮扶支教等系列制度;出台了教育强县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教育履责情况与领导干部考核提拔直接挂钩,并严格执行教育履责约谈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是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每年做到教育投入按比例增长,做到“应投尽投、应保尽保”。2018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0.5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0%,较上年增加1.24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等教育专项经费,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并全部用于教育。2016年至2018年,教育费附加等专项经费总计达到8000万元,均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在教师待遇保障方面,桃源县的教师待遇标准高于公务员待遇10%以上,并对特殊岗位、边远山区教师实行了倾斜,教师绩效工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由财政全额预算落实到位。同时,每年还预算安排了200万元的乡村教师人才津贴。
三是优先解决教育难题。建立了县级领导定向支教和后盾单位定点帮教制度,县级领导每年为学校解决重大问题不少于1个,后盾单位为学校办实事不少于2件。编办、人社等部门坚持特事特办,为教师招聘开辟快捷通道;住建、财政、国土、发改等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加快了教育项目建设。综治、公安、交通、卫计、质监等部门切实履责,与乡镇(街道)整体联动,经常性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校园安全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分别成功创建省、市、县级安全文明校园5所、12所、11所。在全国中小学安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单位介绍了工作经验。
2
“教育发展要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
桃源教仁学校
记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教育的优先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请问桃源县是如何关注百姓教育获得感,回应百姓教育诉求的?
周代惠:迈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景日渐清晰,“民生”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人民心中的“美好生活”必然更加多元、更具差异。如果细细品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地方都是以“民生”为潜台词和关键词。我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就是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桃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把“民生”二字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做了许多探索。
一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了教育阳光政务平台,切实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目前,该平台已成为政务公开、咨询议事、评教督政的重要窗口。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教育行风政风问题,扎实开展学校办学、教师从教、教育收费等方面的整治行动,全面规范了教育行为,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强力整治、根本解决。
二是规范整治大班额。除了通过学位扩容、政策规范、合理分流等举措化解外,我们还采取控制起始年级规模、学籍平台监控等办法进行坚决整治,城区和中心乡镇的大班额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同时全力保障不同群体就近入学,从2015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读的问题上,一律不设门槛,按照划块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对于流动人口进城就学,一律全盘接受,并简化转学手续,由学校统一申报,教育局统一办理,提升了家长满意度。
三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一方面,坚决落实政策资助。2015年以来,共发放各类补助约1.4亿元,资助贫困学生约15万人次,基本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倡导捐资助学。自201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持续开展“倾情解民难、爱心助学子”大型爱心助学主题活动,资助和奖励贫困大学生1500名。2015年,成立桃源县教育发展基金会,现运行规模达到5200万元,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教师。
3
“教育不是政绩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记者:当下,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还不够均衡。百姓想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优质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矛盾,引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2017年,桃源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开始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进入全面提质的新阶段。请问桃源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周代惠:教育不是要树典型,而是要抓均衡。教育更不是政绩工程,而是需要久久为功。从义务教育发展层面来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桃源县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开展了三年攻坚大行动。按照“城乡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桃源县累计投入3.5亿元,扎实推进教育“改薄攻坚”三年大会战,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近年来,我们改造薄弱学校58所,创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4所,漆河镇郑坪完小、热市镇菖蒲完小获评“全省100所最具特色标准化学校”;建成学生宿舍、食堂4.3万平方米,107所学校实现“三有”(有桌子吃饭、有床铺睡觉、有热水供应)配套;建成教师公租房2644套,改善了教师在校生活条件。我县“改薄攻坚”工作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先进典型之一。
二是实施了提质升级大创建。“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计划投入资金1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学校大改造、大提质、大创建。仅2017年投资就达到1.3亿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例,目前已建成了进修实验学校、观音寺镇中学、漳江小学、漆河镇中心小学等6个网络联校,覆盖农村薄弱学校19所。
三是实现了教师队伍大优化。近年来,桃源县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效改善了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以近3年为例,全县共补充教师1171名,其中2018年就补充教师494名。同时依托国家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国培”“省培”“市培”“县培”项目,对全县教师进行全覆盖、滚动式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桃源一中体育馆
记者:日前,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南和方向。未来一段时期,您对桃源县的教育发展有何展望?
周代惠: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桃源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好“三个始终”。
一是始终坚持走教育优先发展之路。抓住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的契机,坚持不懈地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科学规划教育未来发展和审慎调整教育布局的基础上,启动并实施好消除城乡大班额、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现代化等一批教育项目,打造教育均衡发展升级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应量。
二是始终坚持走统筹发展之路。学前教育要在稳步增加资源的前提下,搞好规范引领。义务教育要稳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高中教育要落实好新高考改革政策,其办学水平要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职业教育要增强基础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优做强现代职教品牌。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要规范发展,落实好扶持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合法权益。
三是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德育为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学校、一批名优教师、一批名优教学成果,提升桃源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编辑:官必珍)
(审核:曾新民)
(签发:王帮海)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