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桃源文艺战线上的“不老松”——吴元忠
在桃源文艺界,说起吴元忠,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乡镇文化站长干起,到县文化馆馆长,再到县文联主席,吴元忠埋首桃源文化事业数十载,是名副其实的“桃源通”。特别是他退休后,不愿意浪费宝贵光阴,埋头读书、著书、出书,探究桃源文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一方群众。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时光回溯到1974年,初出茅庐的吴元忠就任桃花源镇文化站站长。对吴元忠来说,这份工作既新鲜又极富挑战。如何做好?成为这个年轻人日思夜想的事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早年农村各方面条件较差,群众根本没有机会看书借书。吴元忠看到这一现状,心中慢慢浮现出一幅蓝图。
说干就干,跟上级领导请示后,吴元忠克服各种困难,拿出家里卖猪的钱购买图书,只身到80多里外的大山里砍树运木打制书柜书架,办起了当时全县农村第一个免费开放的镇办图书室,并迅速在全镇12个村普及,使该镇成为全省农村图书发行借阅的先进典型。
与此同时,他既做组织者、又当编导、还当演员,想尽一切办法,组建起了各村群众文艺队伍,每年举办一次汇演,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站连续3年评为全省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因为工作出色,从1974年担任桃源县桃花源镇文化站长起,吴元忠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更是在1978年被调任县文化馆馆长。
从农村调任到县城,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是吴元忠依然心系基层,创新乡镇文化站发展思路,在全县大胆提出和积极推广文化站“搬出机关,建在闹市”的模式。为此,他扎根乡镇,平均每月有20多天工作在乡镇文化站,帮助规划和建设。仅5年时间,桃源县72个文化站全部在当地集市区建起了有“五室两厅”的站房。
1989年9月,省文化厅在桃源县召开了全省农村文化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文化部《文化月报》记者专程到桃源调研,总结了桃源县农村文化发展的六条经验,向全国农村文化站介绍推广,湖北、江西等11个省市的87个县、市、区文化馆前来参观学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辛勤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吴元忠因此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馆长,1990年更是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长。同时,他还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发挥余热,笔耕不辍
为了当好称职的文化站长、文化馆长,吴元忠坚持孜孜不倦自学,刻苦钻研业务知识。1990年前,他创作撰写了许多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先后有102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公开报刊发表。
退休后,吴元忠克服身体的病痛,依然笔耕不辍,全身心投入桃源文化研究的工作中,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文艺作品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参与搜集、整理、编纂了《桃源县民间故事集成》《桃源县民间歌谣集成》《桃源县民间谚语集成》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在全省评选中获一等奖。
现如今,吴元忠已70高龄,本应安享晚年,但是他依然为桃源文化事业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继续参与搜集、整理、编纂桃源地方系列典籍,为传承桃源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就是吴元忠,他坚守岗位、默默耕耘,为宣传家乡文化奔走、为基层百姓谋福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
(编辑:官必珍)
(审核:曾新民)
(签发:王帮海)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