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专题专栏>当前专题>科普动起来>百科大全>详细内容

预防心力衰竭,联合管理危险因素

来源:中国科普网 发布时间:2024-11-30 08:40 【字体:

11月26日是第十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心出发 向心而行”,旨在提高公众对心力衰竭的认知和关注,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管控高危因素

心脏就像一个“泵”,通过动脉不间断地把血液输送至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当这个“泵”不能很好地完成血液的运输工作,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心衰。心血管疾病和心脏异常也会导致心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衰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心衰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但该疾病知晓率、诊断率都较低。

数据显示,近2/3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约40%-50%的心衰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约30%的心衰患者合并有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症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教授警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者是心衰高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应在早期管控高危因素,预防心衰的发生。此外,心衰患者也需做好三高共管并对心率及血钾等进行长期综合的管理,以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早期识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力争在出现左室功能不全和症状前及早干预,做到三高共管,可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张健教授表示。

规范化诊疗

心衰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没有及时就诊,一旦出现急性加重,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死亡风险随之升高。

张健教授认为,当心衰患者进展到晚期阶段时,患者不仅要治疗心衰,还要治疗一些合并症,一旦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反复住院,患者和家属不仅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负担。

“目前,中国60岁以上心衰患者占比超60%,这些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身体功能自然衰退,因此诊疗和管理难度更大。”张健教授介绍,“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心衰进行全病程规范诊疗和管理,可减轻疾病负担,也有望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另外,心衰患者也需要长期综合管理。心衰患者应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率的增快也与心衰预后不良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心衰患者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率情况。

心衰患者本身也是高钾血症的高发人群,部分心衰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所使用的药物会阻碍钾离子的排出,引发高血钾症。因此,专家建议心衰患者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如若高于正常范围,可根据检测结果,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将高钾血症作为慢性病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

张健教授表示,“心衰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点,应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患者应遵从医嘱规范用药,同时树立对三高、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联防联控’的疾病管理理念,注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控制,实现疾病全周期的全程规范管理,延缓疾病进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