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下,桃源县在“市域副中心、现代新桃源”发展目标引领下,县域经济经历了“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修复寻底的过程,呈现弱恢复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248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26520万元,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219万元,下降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749万元,增长5.9%。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8.42万亩,粮食总产量76.85万吨,增长1.5%,其中夏粮0.32万吨,增长4.0%,秋粮52.70万吨,增长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83万吨,比上年下降3.6%;其中,猪肉产量5.37万吨,下降2.4%。全年出栏生猪73.15万头,下降2.4%。
二、食品制造业增长较快,规模工业运营改善。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4%,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规模工业企业运营状况看,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1.41天,同比减少1.94天;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11.39元,减少0.53元。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为98.49%,提升0.9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增长较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长明显。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9%。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6.0%和11.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0%、13.2%。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品质有所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烟酒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5%、15.5%、76.0%。提升消费品质类商品销售额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1.5%、50.7%。
五、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内部结构占比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有所回落,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9.1亿元,下降41.5%。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40.1万平方米,下降1.0%,较前三季度降幅收窄9.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看,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8.0%,提高18.4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占比为80.3%,提高3.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比为50.2%,提高3.6个百分点。
六、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82元,比上年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93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0元,增长5.8%,增速高于城镇2.5个百分点。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500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660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429元,增长9.6%。
七、人口总量有所减少,人口老龄化加深。年末全县总人口940911人,比上年末减少5654人。全年出生人口4091人,人口出生率为4.3‰;死亡人口7875人,人口死亡率为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482352人,女性人口458559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8—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536320人,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为57.0%;60岁及以上人口255240人,占全县人口的27.1%,比上年增加2.0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尽管全县经济运行还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但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走势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韧劲潜力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改变。千帆如梭逐浪急,风鹏正举海天阔。2024年县委经济工作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全县高质量发展吹响了集结号、绘就了施工图、凝聚了向心力,全县上下正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紧盯“市域副中心,现代新桃源”发展目标,正在找准“进”的赛道、破解“进”的难题、坚定“进”的信心,重点推进“十项提升工程”,努力建设“五个现代强县”,一定能交出一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